2025年7月8日,第27届中国(广州)国际建筑装饰博览会(简称‘广州建博会’)盛大开幕。 TATA木门以“门启新境 TA领未来”为主题,打造了占地650平方米的核心展区。展区设计秉持自然、纯粹、传承理念,运用极简轻奢美学语言,将品牌26年的积淀与创新技术融入门、墙、柜三维空间。展区核心亮点——由色板构成的“万家灯火”城市剪影墙与多款木门产品矩阵交相辉映,直观呈现了TATA木门“传承为基,创新为用”的设计哲学。
从行业发展态势来看,2024 年木门行业呈现出复杂的发展格局。中国家具协会数据显示,当年行业年产值1174亿元,同比下降5.32%;尽管出口额逆势增长17.07%至8.07亿美元,但国内市场竞争加剧,同质化问题突出,企业间 “K型分化”态势明显,头部企业凭借创新优势稳步发展,中小品牌则面临较大竞争压力。政策层面同步提出更高要求,《推进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明确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消费增量,《木门窗通用技术要求》国家标准也对产品隔音量、环保等核心指标作出具体规定。在此背景下,TATA 木门依托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强劲的创新能力,以三大革新为突破口,在行业变局中探索出全新发展路径。
技术场景化驱动核心竞争力升级
展会上亮相的专业级降噪门,是TATA木门在静音技术领域的重要突破。该产品基于对声学理论与木门产品特性的长期研究,采用全新混动降噪技术,通过9层复合材料构建声学阻隔系统,针对不同频率声波实现分层高效调控。同时,密封系统配备三面双层密封条及底部双层自动密封条,全方位阻断声音传播路径。TATA木门的专业级降噪门既能满足日常家居降噪需求,也可适配专业隔音场景。
展会现场,TATA木门设置了专门的体验区,让参观者能实际感受降噪效果。这种场景化演示用户能够沉浸式地体验到静音降噪的效果,使“宽频域高效降噪”从技术参数转化为可感知的安静体验。这一设计既解决了睡眠、居家办公等场景的噪音痛点,也响应了国家《“十四五”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对噪声控制的要求。
针对小户型空间痛点,TATA木门推出37比例折叠门。该设计将传统的五五分式折叠门扇改为3/7比例,开门时可节省约1/3的空间。细节上采用圆弧形中缝和边移执手等设计,提升使用安全性。
爆款新品简白系列木门,强调外观美感与实用功能的结合。其运用MLF微纹理技术呈现类肤质感(婴儿肌触感),并具备良好的耐污性能。独特的“羽白色”是对品牌经典白的升级,呈现晨光漫射羽毛的柔和质感,适配现代简约、北欧风、轻奢等多种主流家居风格。该系列同时搭载了品牌标志性的45°斜口软磁吸密封技术,保障产品的静音性能。
前瞻性战略布局引领行业发展
在技术研发上,TATA木门保持持续投入,每年将约5%的利润用于产品创新,重点聚焦材料应用、结构优化及智能家居融合等领域。截至目前,累计获得190余项专利,形成从基础技术研究到应用场景落地的完整技术体系,为产品竞争力提供持续支撑。
为覆盖多元化市场需求,TATA木门构建起差异化品牌矩阵:核心品牌 TATA 木门深耕主流消费市场,凭借“2024 年中国静音木门销量第一”的市场表现,巩固“中国门王”的行业地位;高端定制品牌“TATACASA”通过设计师渠道与高端卖场触达高净值用户,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家居解决方案;专业门窗品牌“锦上宅”深耕入户门与静音窗领域,其“家宅和美”系列产品主打“静谧与美感融合” 的生活场景,满足细分市场需求。
渠道与店态的协同革新,进一步推动TATA木门全域市场渗透:
合作模式优化:针对新商推出 6-12 个月经营安全期,采用固定供货价降低启动压力;提供累计最高10%的专项扶持,精准匹配不同阶段成长需求;通过轻资产策略替代“超级店”模式,结合商圈实力与经销商资源定制合作方案,将单店成本从三五十万元压减至十万元级,实现小成本开店。
店态展示升级:采用 “通过性洞口设计” 直观呈现门体功能,搭配幼崽门、宠物门的场景化模拟及入户门、推拉门的双面展示,让产品优势可触可感;空间动线按功能与价格带自然排布,优化消费决策路径。
区域精准布局:县级市卫星店聚焦高性价比主力产品,通过精简SKU、选用高性价比材料实现低投入、快周转;按城市能级分级布局单店、单品类店或融合店,结合大区带省区帮扶机制与“销服分离”模式提升运营效率。
这种全链条协同革新,既帮助经销商在不同市场高效落地,也让用户获得精准匹配的产品与服务体验,进一步夯实了 TATA 木门在全域市场的综合竞争力。
从首创45°斜口软磁吸技术到专业级降噪门的场景化落地,从单一木门品类到全场景品牌矩阵,TATA木门26年的创新路径,印证了中国家居企业以技术突破应对行业挑战的可能性。当前,在行业“K型分化”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下,TATA木门通过核心技术场景化到产品形态差异化布局,再到渠道协同革新形成的创新发展模式,不仅夯实了自身在全域市场的竞争力,更以“以创新促供给” 的实践,秉持“一米宽一万米深”的专注力,为家居行业破解同质化难题、响应政策导向提供了参考样本,推动行业向高质量供给引领消费增量的方向持续迈进。